近日,中国科协和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,在澳门联合主办了一系列科普推广活动。从推出2023年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、科学家精神报告会,到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、“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”剧目《大地之光》巡演,丰富多彩的科普推广活动,有助于激励澳门青少年树立科技梦想、投身科技事业,厚植爱国爱澳的家国情怀。
这并非内地与澳门的首次科普推广合作。以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为例,自2004年开始,已成功在澳门举办十九届。今年的讲座,主题是“从芯突破创见未来”。来自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常凯院士、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彭练矛院士,聚焦芯片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,讲述我国科研工作者自立自强的研发故事,受到澳门观众的热烈欢迎。科学家们支持、参与科普工作,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了“芯”动力,同时也有效普及了科学知识,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。
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。近年来,中国科协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,充分发挥科协系统“一体两翼”组织优势,推动不同地区、不同文化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,通过科技共享、文明共享、知识共享,有效促进了科学文化交流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.93%,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。数字的上扬,折射出我国科普能力的提升。从“以我为主”到贴近大众,如今科普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。包括公开讲座、科学家精神报告会、院士专家进校园在内的多元化科普供给内容的普及,为更多人走进科学世界创造了便利条件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好奇心是人的天性,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,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,掌握科学方法,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。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,培养科技后备人才,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。2004年以来,中国科协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,鼓励科研人员参与“大手拉小手”科普教育活动,努力把科学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中。此次与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联合主办的系列科普推广活动,主要的科普对象正是青少年。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,虽然孩子们对科普内容不一定能完全听懂,但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,推动他们去探寻,“这就很有价值”。
“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。”除了传播科学知识,科普也要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精神。“演出很精彩,让我很受触动,也被李四光无私的科学家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动。”澳门高美士中葡中学高一年级的刘奕权同学,在看完《大地之光》后感慨,希望将来能像李四光一样从事科学研究工作。有在场记者注意到,演出过程中,不少青少年流下了泪水。这启示我们,科普犹如浇水,浇在“根”上才能产生最佳效果。继续以优质丰富的内容、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科普服务,科学精神的种子就会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大众的科学热情,总在相互促进。随着科普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,大家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。这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努力,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,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更多科学的种子,让科学更好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,我们一定能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良好氛围,科技强国建设的动力必将更加强劲。
来源:“科协之声”微信公众号
作者:柯延
近日,中国科协和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,在澳门联合主办了一系列科普推广活动。从推出2023年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、科学家精神报告会,到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、“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”剧目《大地之光》巡演,丰富多彩的科普推广活动,有助于激励澳门青少年树立科技梦想、投身科技事业,厚植爱国爱澳的家国情怀。
这并非内地与澳门的首次科普推广合作。以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为例,自2004年开始,已成功在澳门举办十九届。今年的讲座,主题是“从芯突破创见未来”。来自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常凯院士、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彭练矛院士,聚焦芯片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,讲述我国科研工作者自立自强的研发故事,受到澳门观众的热烈欢迎。科学家们支持、参与科普工作,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了“芯”动力,同时也有效普及了科学知识,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。
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。近年来,中国科协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,充分发挥科协系统“一体两翼”组织优势,推动不同地区、不同文化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,通过科技共享、文明共享、知识共享,有效促进了科学文化交流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.93%,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。数字的上扬,折射出我国科普能力的提升。从“以我为主”到贴近大众,如今科普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。包括公开讲座、科学家精神报告会、院士专家进校园在内的多元化科普供给内容的普及,为更多人走进科学世界创造了便利条件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好奇心是人的天性,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,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,掌握科学方法,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。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,培养科技后备人才,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。2004年以来,中国科协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,鼓励科研人员参与“大手拉小手”科普教育活动,努力把科学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中。此次与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联合主办的系列科普推广活动,主要的科普对象正是青少年。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,虽然孩子们对科普内容不一定能完全听懂,但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,推动他们去探寻,“这就很有价值”。
“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。”除了传播科学知识,科普也要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精神。“演出很精彩,让我很受触动,也被李四光无私的科学家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动。”澳门高美士中葡中学高一年级的刘奕权同学,在看完《大地之光》后感慨,希望将来能像李四光一样从事科学研究工作。有在场记者注意到,演出过程中,不少青少年流下了泪水。这启示我们,科普犹如浇水,浇在“根”上才能产生最佳效果。继续以优质丰富的内容、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科普服务,科学精神的种子就会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大众的科学热情,总在相互促进。随着科普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,大家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。这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努力,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,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更多科学的种子,让科学更好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,我们一定能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良好氛围,科技强国建设的动力必将更加强劲。
来源:“科协之声”微信公众号
作者:柯延